贯彻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马馨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闭庖恢匾不拔夜逃乱档母咧柿糠⒄怪该髁朔较颍峁┝烁咀裱?/p>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育人方式 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着力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运用数字化等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式、问题解决式教学。例如,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优化办学模式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于学前教育,要明确其定位,健全规划举办机制、规范学前教育实施、完善投入机制、健全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要突出扩优提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普通高中则应推动多样化发展,积极办好综合高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优化办学形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协调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稳妥推进中高考改革。同时,要深化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遵循办学治校规律,完善学校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强化保障机制
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 4%,确保两个“只增不减”,不断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此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确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对于引导教育发展方向、规范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评价内容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正确且全面的指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涵盖学术、品德、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针对不易量化的评价维度,可以基于项目制学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学习形式进行表现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发展。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育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师,还应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家长可以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价,社会评价则可以关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终结性评价则可以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
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办学自主权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对于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要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学校党组织、校长、教师、学生等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科学规范、民主公正、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校长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科学决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同时,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依法治教
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学校依法依规办学。
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整体效能
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整体效能,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石,要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高等教育要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职业教育要注重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适应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需要相应调整。要根据人口出生率、流动人口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人口密集地区,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对于人口稀少地区,要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关注人口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加强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教育需求。
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通过表彰优秀教师、宣传教师先进事迹等方式,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通过数据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政治引领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贯彻落实。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组织设置,优化党组织结构,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教育系统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
落实主体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教育优先发展的主体责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工作领导,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教育管理和指导,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