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天雪地中追寻中国式现代化足迹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庆寺
深刻理解“在冰天雪地中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足迹”的核心意涵,需要对这句话的关键词进行专门阐释和认知。此处“冰天雪地”是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追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探索和理论思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主题和中国特色,“足?!笔侵钢泄较执姆芙毯椭饕晒?。
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哈尔滨的生动实践与卓越成果。近年来,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在冰天雪地中追寻中国式现代化足迹,必须按照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进行审视,充分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和历史经验。
在冰天雪地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全国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整体布局,也是各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多样探索。黑龙江坚持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为引领,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推动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黑龙江发挥冰雪资源优势,以冰雪旅游带动特色文化旅游全域全季可持续发展,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振兴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扩大冰雪经济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黑龙江冰雪运动加速发展,冰雪装备产业不断壮大,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冰雪文化魅力四射,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天雪地上塑造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冰天雪地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奋进。哈尔滨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1963年,哈尔滨市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已走过60余年历史。1985年,中国第一个冰雪节在哈尔滨诞生,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举办41届。1999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盛大开园,已连续举办26届。进入新时代以后,哈尔滨冰雪运动、冰雪经济和冰雪文化加速发展?!氨煅┑匾彩墙鹕揭健钡闹匾砟钗诹婀岢剐路⒄估砟?,把冰天雪地的“冷资源”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热经济”指明了方向。2021年,黑龙江省研究制定冰雪经济发展规划,把冰雪经济确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制定实施《黑龙江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全面优化冰雪经济政策体系,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冰雪经济为切入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在冰天雪地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冰天雪地”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能够为地区社会生产提供持续的资料,是黑龙江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氨煅┑匾彩墙鹕揭健钡闹匾砟?,不仅创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继承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拓展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外延,指明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路径,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冰天雪地和金山银山就是对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形象化阐释,深刻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和谐共生的路径,揭示了对冰天雪地的?;ぞ褪嵌陨Φ谋;?,对冰天雪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就是发展生态生产力。
在冰天雪地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视野。哈尔滨位居我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纽带。近年来,哈尔滨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举办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品牌活动,扩大高水平开放领域,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展示了哈尔滨的鲜明优势和独特魅力,持续提升了哈尔滨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哈尔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所有参与者促进交流、增强共识的人文窗口,为国际舞台文明互鉴提供了典型示范和关键渠道。只有秉持平等和尊重,厚植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土壤,才能画好世界人民的“同心圆”,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哈尔滨因地制宜,凝心聚力,让冰雪资源与体育运动、体育经济、文化旅游深度交融,把“冰天雪地”的热土创造成为“金山银山”的幸福,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地方的生动实践和蓬勃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范例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勇
黑龙江立足战略定位、结合禀赋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新质生产力在培育方式、发展模式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握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地理区位等因素,统筹好当前和长远、“一域”和“全局”、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演绎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统筹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黑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生产生活“含绿量”和绿水青山“含金量”。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黑龙江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当前资源禀赋优势入手,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统一起来,以冰雪经济为切入点,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着眼长远积极塑造发展新优势。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贝印奥趟嗌骄褪墙鹕揭健钡健氨煅┑匾彩墙鹕揭健?,为黑龙江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立足传统优势,统筹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以传统优势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升级为路径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黑龙江在冰天雪地上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统筹好典型示范和整体推进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示范引领和整体推进,把握“一域”与“全局”的关系,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效应。以“尔滨现象”为新起点,提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省域经验。作为中国著名的‘冰城’,哈尔滨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发展冰雪经济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年以来,哈尔滨火爆“出圈”,黑龙江成为全国冰雪旅游“顶流”目的地。以发展冰雪经济为契机,对“尔滨现象”背后的经济发展规律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对于“尔滨现象”的规律性认识,着力推动冰雪经济成为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充分释放“冷资源”的“热效应”。
以“绿色龙江”为总目标,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省域实践。黑龙江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彰显。黑龙江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聚焦“美丽龙江先行区建设”,推动黑龙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先行示范。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总结“一个引领区和两个示范区”建设经验,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再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黑龙江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先行示范”,不断推进“美丽龙江先行区建设”,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龙江实践和生动典范。
统筹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钡车亩烊腥崆康鳎氨匦敫梅⒒邮谐』谱饔?,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又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哈尔滨市出台《哈尔滨市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专项行动方案》,着力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在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探索有效路径,以“有为政府”助推形成“有效市场”。
黑龙江既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效应,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2024年出台《黑龙江省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实施方案》,强调“将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漠河北极村等景区打造成为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加快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立足所有,面向所需,既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这一“有形之手”的主动作为,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东北全面振兴新增长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许钟元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北部边疆省份的特色表达,引领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走出了一条以冰雪经济为切入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东北全面振兴新增长点,把冰天雪地的“冷资源”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热经济”。
冰天雪地源自绿水青山
围绕绿色龙江建设,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构建“三山四水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黑龙江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26.7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2.44%,涵盖了省内主要河流的源头区、集水区,所有生态多样性维护功能区和全省54%的林地、46%的河湖、76%的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保障,绿水青山突出的生态优势为辽阔的冰天雪地资源夯实了物质基础。
冰天雪地丰富了绿水青山
冰雪运动的发展,将“寒地赛事”转化为“热门运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冰雪文化的传播,将“雪域要素”扩展为“热点现象”,推动了地域特色文化的推广;冰雪装备的发展,将“冷链经济”拓展成“热销品牌”,促进了经济规模的增长;冰雪旅游的兴起,助力“单一旺季”向“全域全季”延展,形成逐渐扎根人心的“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的“尔滨”印象。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要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将“寒地赛事”转化为“热门运动”。冰雪运动是冰雪经济的基础支撑,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哈尔滨作为中国著名的“冰城”和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成功举办了一届筹办时间最短、比赛场馆利旧率最高、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亚冬会。丰富的冰雪运动赛事激发了群众性参与的热情,比如举办国际雪地自行车赛和越野滑雪锦标赛等400余项冰雪体育赛事,带动350余万人次参与;另外,在高校增设冰雪艺术专业学科,与上合组织共同推进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办好“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广泛拓展了群众冰雪运动的参与度。
推动冰雪文化发展,将“雪域要素”扩展为“热点现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冰雪元素、亚冬元素、非遗和多国多地文化等融为一体,提升了冰雪文化价值。这些“雪域要素”以其寒冷、纯洁等特征给予人们对东北冬日景观的直接印象,而这些景观后的地域特征及文化符号也更加深入人心,比如东北特有人文特点、语言特色、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文化要素愈加鲜活,特别是北部边疆的民俗文化、渔猎文化等,产生了一个个“热点现象”,同时,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革命精神也被广泛认识和传播,增加了东北地区在历史文化层面、精神内核层面的吸引力。
推动冰雪装备发展,将“冷链经济”拓展成“热销品牌”。黑龙江省高质量筹办第九届亚冬会、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推动了冰刀、滑雪板、索道等冰雪装备创新发展;打造了黑河——漠河全球最大新能源寒地试车基地;可抵御零下50摄氏度严寒的“尔滨&波司登”高端鹅绒服在市场上热销;著名的齐齐哈尔“黑龙”冰刀突破了钛合金速滑冰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绥芬河冰雪装备出口基地建成运营等。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省冰雪经济总规模超2660亿元,有力促进了就业和消费,进一步增强了全面振兴的信心。
推动冰雪旅游发展,将“单一旺季”延伸成“全域全季”。2023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动特色文化旅游向“全域全季”拓展,2024年夏季,实施了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全力打造全国避暑旅游引领区。2024年夏季,全省累计接待游客7577.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51.5%,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多地成为热门避暑旅游目的地。夏季“百日行动”期间,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7%、45.2%。全省美团餐饮、酒店、旅游、休闲娱乐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30%以上,增速均位居东北地区第一。民宿线上经营商家同比增长79.5%,订单量同比增长72.3%,增速位列全国前列。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入园游客168万人次,再现冬季火爆场景。2024—2025年冰雪季,全省冰雪旅游全域持续火爆,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35亿人次,在上个冰雪季高位增长基础上增长18.5%,游客花费增长30.7%,其中国际入境游客和花费分别增长103.9%、117.5%。漠河北极村接待游客增长55.3%。
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带,气候严寒、冰天雪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发展劣势,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理念引领下,我们意识到冰天雪地源自于绿水青山,同时也丰富着绿水青山,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把曾经的“短板”变成了“长板”,人们从过去的“怕冷猫冬”变成现在“盼冷迎客”,使寒冷清寂的冬季变成了人气红火的旺季,真正地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落地实践,促进形成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增长点。
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孙芳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哈尔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将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有机融合是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历程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源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开放的国际视野、深厚的革命传统、不屈的民族精神、共和国长子的自觉担当,构成哈尔滨廉洁文化和冰雪文化生长发展的厚重底色。1963年,哈尔滨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开幕,1985年哈尔滨举办首届冰雪节,1999年首届冰雪大世界开园,以冰灯、冰雕、雪雕、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为标志的冰雪文化在哈尔滨不断丰富发展。2023年“尔滨”爆火“出圈”,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哈尔滨依托冰雪文化资源和优势,不断探索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的新方式、新路径。2020年,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首建“冰清玉洁”廉洁文化展区;2021年,在哈尔滨多个城区建设了以清官廉吏、廉洁从政、清廉迎春等内容为主题的廉洁文化“冰雪街景”;2021年,在地铁2号线“冰雪大世界·冰清玉洁”站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廉洁文化主题车站,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
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冰雪文化蕴含着冰清玉洁的人生境界和品性高洁的人格理想,与廉洁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是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的基础。
冰雪自然特性的人文阐发。冰雪文化蕴含着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文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和启示。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给人以生存的丰富体验、生命的深刻感悟、真理的智慧启示和精神的境界提升。冰雪的自然特质启发人们应当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冰清玉洁,品行高尚。面对冰天雪地的严酷生存环境,激发了人类的生存意志,培育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自然力量和真理启示揭示的是自然秩序与规律之美,道德追求和伦理规范彰显的是人性善良与崇高之美。人类从冰雪中感悟自然,萌生出敬畏心和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性,超越意识和价值追求。
廉洁文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而未沫”,东汉学者王逸解释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倡导和培育廉洁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廉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把廉洁文化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一种良性互动,二者相得益彰。冰清玉洁的共同价值,是廉洁文化和冰雪文化能够实现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核。弘扬冰清玉洁的人文精神、倡导清白干净的生存方式、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是两种文化不断生长发展、融合交织的理论主题和内在动力。
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培育发展哈尔滨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的标志和符号,提升两种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是加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形象宣传和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人文内涵,扩大冰雪文化和廉洁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交集。二是打造哈尔滨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的文化形象,强化廉洁文化的哈尔滨地域特色。例如,设计创作兼备两种文化元素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形象,如“冰莲”“雪莲”“冰清玉洁”“清白”等。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力宣传冰清玉洁的价值理念,弘扬冰雪文化与廉洁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精神。
丰富发展廉洁文化和冰雪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和内容,拓宽两种文化新的共生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上,继续建设更多融合冰雪与廉洁主题的公共空间。与文艺创作的结合上,加强“廉洁文化剧场”建设,强化冰雪文化与廉洁文化的元素和主题。与革命精神的结合上,挖掘红色资源,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勤政廉政教育。与影视文化的结合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短视频、影视剧创作,使两种文化相融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与大众生活的结合上,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宣传和教育成效。
扩大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发展的参与主体,融入文化生活各方面。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发展,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从青少年抓起,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层面覆盖各个年龄阶段,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打下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两种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发端于冰雪艺术创作,可以衍生发展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廉洁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与冰雪旅游深度融合。
中央积极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哈尔滨市提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廉洁文化与冰雪文化融合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乘着“尔滨”热的东风,在两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契合点和实践交汇处探索创新大有可为,能够呈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新气象。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哈尔滨实践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由洪佳
立足冰雪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哈尔滨走出了一条冰雪文化赋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路径。
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
2023—2024冰雪季哈尔滨因冰雪旅游火爆“出圈”,被中宣部称为“现象级舆论顶流”。这一冰雪季累计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1248.9亿元,同比增长301.49%和505.52%。使得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地区冰雪产业竞争愈发激烈挤压下,原本作为我国冰雪之冠上明珠的哈尔滨在冰雪经济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美誉度都日渐被遮蔽的情况下再一次热辣耀眼。然而2023-2024冰雪季过后,与只是火爆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冷静思考的声音:“哈尔滨会不会像之前的淄博和之后的天水一样成为只是火爆一时的旅游现象”,但是2024—2025冰雪季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成绩单(累计接待游客和实现游客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9.7%和16.6%)证明了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具有必然性。一方面是因为哈尔滨得天独厚冰雪资源的垄断性;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所指出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火爆也正是哈尔滨人用正确的思路践行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必然。
哈尔滨冰雪文化自信底气十足
冰雪文化是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 冰雪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冰天雪地当中老百姓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它产生并蕴含在冰天雪地自然环境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表现为人类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哈尔滨冰雪文化自信底气十足。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寒带文化的代表。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又被称为“苦寒之地”。而正是在这样的冰天雪地当中,这一地域的古代先民创造了古老的冰雪文化,在包括《新唐书·回鹘列传》《元统一志》等古籍以及《冰嬉图》《皇清职贡图·赫哲》等绘画作品中都有对这一地域冰雪文化的记载,冬奥会比赛项目速度滑冰、冬季两项就源自于这一地域古代先民的体育运动——抢等和转龙射球。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是中国欧陆异域冰雪文化的源头。欧陆异域冰雪文化传播到我国的第一站就是哈尔滨。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有33个国家的侨民移居哈尔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滑冰、滑雪、冰橇、冰帆等冰雪运动也随之传到哈尔滨,并且由哈尔滨开始向国内其他城市传播,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洋气十足地开启了我国冰雪运动文化的先河。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是中国现代冰雪文化的肇兴之地。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冰雪运动文化唱主旋律,举办了首届全国冬运会,很快“冰雪运动之城”的美称就享誉全国。21世纪初,哈尔滨开始引领冰雪休闲体验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冰雪画派,组建冰雪诗会,承办首届冰雪论坛等。而“冰雪文化之都”目标的提出更加彰显了哈尔滨冰雪文化自信的底气。哈尔滨冰雪文化自信的底气更来自于哈尔滨人特有的冰雪文化品质和冰雪精神。
哈尔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关键在于“转化”,哈尔滨的“转化”路径蕴含着哈尔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布局冰雪全产业链。当下,已经形成了以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为核心的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冰雪大世界、亚布力为核心的世界冰雪旅游旗舰景区;打造了冰雪文化特色街区和冰雪文化产业体系;布局了以第九届亚冬会赛后体育场馆高效利用和冬季室外免费冰雪场地为中心的冰雪运动空间体系。产业协同发展大大提升了冰雪经济的规模效应、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
凝聚政企民合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市民合力共同铸就了“尔滨”品牌。哈尔滨市将冰雪经济作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加以培育这是方向的引领,并出台了大量政策通过财政、金融、宏观调控等手段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好的“软环境”。有效市场主要体现在哈尔滨冰雪市场主体正在向着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由之前较长时间处于“卖劳务”“卖手腕”向“卖技术”“卖标准”方向变化。有爱市民就是哈尔滨人,在2023—2024冰雪季突然火爆情况下,以“宠客”模式让世界看到了哈尔滨人特有的冰雪文化品质。
注重冰雪形象传播。哈尔滨坚持国际视野、开放理念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打造,将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哈尔滨国际形象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现在,冰秀、冰花瓷、冰雪山水画、冰版画等“哈尔滨特产”也越来越被全球所熟知,成为哈尔滨更多靓丽的名片。哈尔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这一实践正在为哈尔滨现代化冰雪经济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总之,哈尔滨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以冰雪文化赋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这根植于对冰雪文化的自信,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凝聚政企民合力和冰雪形象国际传播在这片开放包容、热情洋溢的黑土地上坚定地留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足迹。
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
科研处(供稿)